余瑶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在全球化加速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愿景日益成为时代共识的背景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既是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两个结合”重要要求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的重要路径。要以系统思维构建“四维联动”的创新路径,打好传承与创新、文化与旅游、技术与传播、政府与市场协同的“组合拳”。
以非遗传承激活文化基因,搭建文明对话窗口。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基因库”,以非遗为载体推动对外传播,关键在于突破静态展示的传统模式,通过“符号解构—元素萃取—场景再造”的逻辑链条,实现非遗与现代生活、国际审美、产业形态的深度融合,让古老技艺成为跨越文化隔阂的“通用语言”。从实践来看,“非遗IP+跨界融合”已成为激活文化价值的有效路径。一方面,推动非遗与影视、游戏、时尚等产业联动,将文化元素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产品形态。例如,游戏《江南百景图》以徽派建筑为重要场景设计,让海外用户可在互动中感知中国传统聚落文化的智慧。另一方面,建立“非遗跨界创新实验室”,推动非遗传承人与国际创意人才协同创作,实现传统文化符码的现代性重构。例如,在歙县徽州古城的吴笑梅剪纸工坊,来自俄罗斯、波兰的博主们体验剪纸艺术后,身着融入徽州元素的剪纸时装,以古城墙为T台演绎跨界时尚,让古老徽州剪纸跨界“出圈”又“出海”。这种“活态传承”既保留文化本源的精神内核,又以国际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搭建对话桥梁,实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以文旅融合传递文化精髓,构建价值共生体系。文旅融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方式。相较于单一的文化传播或旅游消费,文旅融合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逻辑,可让游客在山水实景与文化场景中深度感知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实现从“地理抵达”到“情感认同”的升华。构建主题化、沉浸式的文化体验线路是重要抓手。需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串联历史遗迹、非遗工坊、民俗场景等节点,打造“可体验、可感知、可传播”的文旅产品。例如,在上海纽约大学的毕业季活动上,来自黄山的非遗匠人带着千年徽韵,与上海纽约大学的学子们共同开启了一场“古徽州·72小时·奇遇记”,徽州鱼灯的流光、祁门红茶的蜜香、黄山烧饼的酥香与徽墨的松烟味正编织成一张文化之网,让国外学生成为文化传播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同时,需针对国际传播中的文化折扣与入境旅游的服务壁垒,构建精细化的“微基建支撑系统”。从支付便利化、数字服务升级到文化安全保障,通过基础设施的“国际化适配”降低跨国认知与消费摩擦。如敦煌莫高窟通过AR技术实现“数字供养人”计划、苏州园林推出“无感支付+智能讲解”服务,都为国际游客提供了“一站式”服务,让“便利服务”成为“文化认同”的助推器。
以数字赋能重构传播范式,突破时空传播边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离不开数字技术的赋能。一方面,创新数字内容形态,推动“内容再造”。积极运用VR/AR、沉浸式影音、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将静态文化资源转化为动态、可交互的数字体验产品。例如,开发基于云游览技术的“VR故宫”“数字敦煌”等沉浸式应用,让海外用户足不出户即可获得身临其境的深度体验。支持创作基于中华文化IP的短视频、动漫、网络文学等轻量化内容,通过算法推荐精准触达不同兴趣圈层的海外受众。另一方面,拓展跨境数字传播渠道,实现“平台联动”。主动布局海外主流社交平台,建立官方文化传播矩阵,针对不同平台特性定制内容策略,同时与海外知名流媒体平台开展深度合拍与内容共制,推出以中华文化为题材的纪录片、动画片或剧集,借助其成熟渠道实现高效分发。
以多元协同聚传播合力,构建“大外宣”格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突破“单一主体”的局限,构建政府与市场协同机制,形成统筹规划、协同实施、合力推进的“大外宣”格局。政府需发挥“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的重要作用,为传播提供政策支持与资源统筹。在政策层面,制定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长期战略规划,完善文化贸易便利化政策,为企业跨境版权合作、文化产品出口提供通关、汇兑等一站式服务,降低“文化出海”的制度成本。市场主体则应发挥“资源整合与产品创新”的能动作用,让文化传播“接地气、能落地”。企业尤其是文化科技类企业,应主动将中华美学元素、哲学理念、非遗符号融入产品设计、品牌叙事与用户体验中,借助游戏、动漫、短视频、智能硬件等国际化载体,实现“文化植入”与“产品出口”的融合。此外,还应积极引导学术机构、民间组织、海外侨胞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协同网络,形成政府引导有力、市场充满活力、社会协同给力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新格局。
[作者单位:黄山学院;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重点研究项目“徽商文化对外传播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K2021A063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