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近日来,商品广告上的大字与小字问题引发消费者关注。广告中占据显著位置的大字,突出商品功效、销量等吸引眼球的信息;而角落里那些需“放大镜加持”的小字,或是标注实际功效因人而异,或是悄悄缩小“防水”“院线级”等概念的范围,意图消除可能带来的责任。
“小字免责”本质是商家两头讨好的投机心理作祟。一方面,用醒目大字制造噱头,把产品功效、优势夸得天花乱坠,以此突破消费者的心理防线,拉动产品销量;另一方面,又用极小字号、暗淡颜色的文字“打补丁”,试图在出现纠纷时拿出已告知的证据,将责任推给消费者。这种“明面上画饼、暗地里拆台”的操作,不仅让宣传信息变了味,更让消费者陷入被误导的困境。
更值得警惕的是,“小字免责”的套路正不断渗透到日常消费场景中,尤其是涉及“抗老”“美白”“安全防护”等与消费者健康、安全相关的宣传,小字更具迷惑性。比如相关报道里提及的一款化妆品,用小字将“院线级”弱化为“品牌追求”,本质上是用模糊表述规避虚假宣传的责任,违背了商业诚信的基本准则。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全面信息,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那些藏在角落、看不清的小字,既无法真正“免责”,更会引发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危机。
整治这种乱象,既需要消费者擦亮双眼,警惕“大字陷阱”,也需要执法部门加大对“小字免责”行为的排查与处罚力度,明确宣传信息的字号、位置标准,让商家不敢再耍小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