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观点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云岭论坛

当“夕阳红”遇见绿水青山

王志高

当前,康养旅居产业正在崛起,一种将健康管理、文化体验与地域资源深度嫁接的新经济形态悄然成型。这不仅是消费升级的缩影,更预示着人口结构变革下,一场关于空间价值、代际关系与区域发展的深刻重构。

当北上广深的退休教师、工程师们如候鸟般季节性迁徙,他们携带的不仅是行李箱,更是数十年的知识积累、消费能力与生活智慧。他们的旅居选择,如同一把隐形的尺子,丈量着不同区域的综合吸引力,促使康养目的地从风景竞争升级为公共服务、人文环境、产业生态的全方位比拼。云南的山间不仅需要清新空气,更需接入远程医疗系统;海南的沙滩除了阳光浴场,还要配备智慧养老设备。这些银发一族的“刚需”,正倒逼地方政府超越景点思维,转向宜居宜业综合体的长远规划。

康养旅居的本质是以人为核心的空间再生产。对许多老年人来说,旅居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周期性流动既为欠发达地区带去消费活力,也通过跨地域生活体验促成文化交融。苏州园林的精致与广西山水的豪迈,在一位长者的旅居日记中碰撞;东北的幽默与岭南的温婉,在社区茶座间相互渗透。这种自发的人文交流,比任何刻意宣传都更能消弭地域偏见,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更重要的是,旅居者作为临时居民,对当地公共服务提出更高要求,也无形中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推动力。

然而,繁荣背后需警惕新的失衡。当前高端旅居项目扎堆热门旅游区,可能加剧区域发展的马太效应。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应体现在秦岭深处的农家乐因旅居者到来升级为康养驿站,东北老工业基地闲置厂房转型为中医理疗中心——让康养红利如溪流般渗透至毛细血管,惠及当地民众,而非仅在高档社区内循环。

康养旅居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构建看不见的制度软环境。政策设计需要超越产业补贴的传统思路,可探索建立全国旅居康养资源动态地图,实时展示各区域承载力与特色服务,避免盲目建设;推动医保异地结算体系与康养基地深度对接,让“带着医生旅居”成为常态;鼓励高校开设康养规划专业,培养既懂老年心理学又通晓区域经济的新型人才。

当“夕阳红”遇见绿水青山,产生的不仅是消费账单,更是重新定义老年价值与区域活力的化学反应。这场发生在细分赛道的变革,是文旅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的生动实践。

  • 探险莫成冒险

  • 报脚

  • 报头

  • 全力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 稳扎稳打创实绩

  • 服务升级有温度

  • 小字并不能免责

  • 警惕“校园跑”跑偏

  • 微看点

  • 当“夕阳红”遇见绿水青山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