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君强
近年来,为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全国高校普遍推出“校园跑”活动。然而,随着跑步逐渐被纳入体育成绩、综合测评甚至毕业升学等考量,“校园代跑”等乱象开始滋生。这不仅折射出部分学生规则意识的淡薄,更是对自己身体健康的不负责。
代跑现象的滋生,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暴露出制度设计中的不足。当前许多高校采用跑步软件进行考核,但部分软件的定位系统、身份识别等功能存在漏洞。有的软件仅凭手机轨迹判定成绩,导致“一人持多机跑步”成为可能;有的面部识别系统形同虚设,让冒名顶替者轻松过关。这些技术缺陷,为请代跑、商业代跑提供了可乘之机。
更深层次看,体育考评体系的科学性问题同样值得深思。当跑步成绩与评奖评优、毕业要求过度捆绑,而考核方式又相对单一,就容易催生“为跑而跑”的功利心态。
“校园跑”的初衷值得肯定,但在执行过程中需要更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更温暖的人文关怀。首先,要筑牢技术防线,对跑步软件进行全方位升级,从技术上封堵代跑空间。同时,建立完善的请假与免修机制,对患有慢性疾病、运动损伤或特殊体质的学生提供合理的替代方案。更重要的是重塑体育教育的价值导向,丰富考核方式,将体育参与、技能提升、健康知识等多元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开设更多样的运动项目,满足不同兴趣和体质学生的需求。
只有当体育锻炼成为学生内心的真实需求,而非外在的强制要求,“代跑”现象才会失去生存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