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近3年来,全省各级法院受理的各类知识产权案件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其中知识产权民事案件中著作权案件数量最多,专利案件增幅最大。知识产权刑事案件数量也呈上升态势,呈现出犯罪类型相对集中、涉案领域不断扩大、侵权手段多样化、侵权行为网络化、案件办理难度大等特征。
话题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面对知识产权案件呈现的新特征,云南各级法院如何创新方式,强化知识产权案件审判能力建设,破解办案难题,提升案件质效,为全省知识产权提供优质的司法服务保障,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聚焦审判职能 案件质效持续提升
昆明市官渡区法院自2022年5月开始集中管辖昆明市官渡区、呈贡区、宜良县、石林县四区(县)100万元以下一审民事、行政知识产权案件。近3年来,该院共受理知识产权案件4239件,其中2024年审理的知识产权诉讼案件占全省知识产权案件的四分之一。
据了解,当前知识产权批量诉讼正在基层大量出现,官渡区法院受理的知识产权案件中也存在一定批量案件的占比,其中,不少批量诉讼属于过度诉讼,对从源头上打击制假行为作用不大,还加剧了法院“人少案多”的矛盾。为破解这一难题,官渡区法院通过开展知识产权纠纷源头治理行动,针对知识产权易发的大批量同质诉讼问题。该院以“小额+示范诉讼”为核心成功化解批量系列案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自2023年以来,我们采用‘小额+示范诉讼+示范调解’‘快调快审+示范调解’‘巡回审理+联合送达+典型示范诉讼讲解答疑+类案联合调解’等模式,成功调解了近300件商标侵权案件。”官渡区法院知识产权庭法官朱贞爱介绍,此类案件中大部分涉诉主体为企业,为优化营商环境,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和司法公正,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先由昆明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在诉前调解中整理出被告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官渡区法院经过研判,从中选取一件具有代表性的案件进行示范诉讼审理。经过前期普法宣讲、庭审实战观摩、法官团队答疑后进行批量审理,该系列案整体处理周期36天,相比法定时限大幅压缩。
此外,为提升办案效率,官渡区法院创新工作方法,在全省法院系统率先推出“一部手机调解法”,由法院组建微信调解群,当事人可根据各自空闲时间上传相关材料并完成调解,让知识产权案件调解不限时间、地域。
2024年,全省各级法院共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7571件,审结6946件。知识产权案件平均结案时间缩短至35.07天,同比减少近16天。知识产权民事案件上诉率降至5.02%,同比下降10.79个百分点,法定审限内结案率达99.25%,同比上升0.81个百分点,案件办理质效持续提升。
精准破解难题 保护力度持续加大
近年来,在创新型云南加快建设的背景下,我省生物医药、高原种业、数字经济等各类高新科技企业蓬勃发展,与此同时,涉及这些行业领域的新型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也逐年攀升。记者从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了解到,2023年至2024年,昆明市中院共计受理侵害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件68件,受理侵害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纠纷案件192件。2024年受理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案件2127件,占全年受理知识产权案件总量的50.9%,与2023年的642件相比呈爆发态势。
“在知识产权案件高发的背景下,知识产权案件还面临侵权证据具有隐蔽性、易毁性和不稳定性,证据易存在转移、灭失等风险,这也是造成知产案件维权难的主要因素。”昆明市中院知识产权庭法官郭佳介绍,为破解维权难问题,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有效保障关键证据准确、及时提取,在办理植物新品种侵权纠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纠纷等案件中,法院适用证据保全制度,深入田间地头、软件机房核实案件事实,通过适时转移举证责任,合理运用举证妨碍等措施,破解知识产权维权难题,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水平,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针对知识产权案件当事人举证难、事实查明难等问题,早在2022年,云南省高院就通过与云南省知识产权局联合下发技术调查官工作规程,选任云南省首批技术官34名,在审理技术委托开发、计算机软件、植物新品种等技术类纠纷案件中引入技术调查官,为技术事实查明提供更专业的司法保障。
同时,昆明市中院不断完善技术调查、技术咨询、技术鉴定和专家陪审“四位一体”技术事实查明机制,于2024年制定印发《技术调查官参与知识产权案件诉讼活动实施细则(试行)》,截至今年8月,我省已有20件专业技术较强的案件聘用了技术调查官参与诉讼,增强了技术事实认定的中立、客观、科学性。
给权利人提供充分的司法救济,使侵权人付出足够的侵权代价。在积极推进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落地见效方面,全省各级法院从严惩治知识产权故意侵权行为,准确判定惩罚性赔偿构成要件,精准确定惩罚性赔偿数额,确保权利人得到足额充分赔偿。2024年,全省各级法院受理知识产权刑事案件94件、审结86件,判决承担刑事责任127人。在12件恶意侵权、重复侵权的知识产权民事案件中依法适用惩罚性赔偿,显著提高侵权违法成本。
本报记者 王怡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