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观点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反向旅游为何能“出圈”

王志顺

据统计,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期间,全国县域目的地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51%,其中广西靖西、云南腾冲等小众目的地增速超100%,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黟县古村、乌恰边境等冷门地点作为度假目的地。这种被称作反向旅游的现象,实则是对旅行本质的回归,折射出当代旅游消费观念的深层次变革。

在黟县古村的青石板路上,游客们不再需要为拍照而排队等待,而是可以看一场原汁原味的鱼灯表演;在乌恰边境,00后游客追逐的不仅是落日余晖,更是远离都市喧嚣的治愈时刻。当旅游从炫耀性消费转变为自我疗愈,小城特有的慢节奏与烟火气,恰恰击中了现代人最隐秘的需求。那些曾被忽略的县域目的地,现在正以真实感、闲适感,成为对抗假期焦虑的良药——没有精心设计的网红打卡点,却有菜市场里热气腾腾的烤豆腐;没有千篇一律的旅游纪念品,却有转角不期而遇的治愈风景。这种返璞归真的旅行哲学,本质上是对生活节奏的重新掌控。

反向旅游的兴起,正在重塑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传统上依赖门票收入的景区,现在更看重游客停留时长带来的综合消费。在广东普宁,一碗牛杂粉的消费可能带动周边手信店的生意;在腾冲,温泉酒店的客人会顺道购买当地药草。这种以体验为核心的消费链,让县域经济找到了区别于传统观光旅游的差异化路径。更值得注意的是,游客对深度体验的追求正在倒逼服务升级:景德镇的陶瓷作坊开始设计游客可参与的拉坯课程,靖西的农家乐提供稻米种植体验,这些改变使得小城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的竞争力。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反向旅游现象是当代社会对标准化旅行产品的反思。当网红古镇的商铺逐渐被连锁品牌占据,当热门景区的表演变成程式化的流水线,人们开始警惕旅游商业化对在地文化的消解。小城之所以能成为新宠,恰恰因为它们尚未被过度开发——黟县巷弄里晾晒的辣椒,乌恰边境质朴的戍边文化,临海早市保留的百年交易习惯,这些原生态的生活场景,构成了对抗同质化旅游的最后堡垒。游客用消费选择投票,表明真正的旅行不该是包装好的商品,而是能触摸到文化肌理的在地体验。

当然,反向旅游的健康发展也需要建立相应的规范机制。地方政府应当制定小城开发度评估体系,避免过度商业化;旅游从业者需要建立主客共享机制,对于日益增多的数字游牧者,也应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支持。

在消费升级和乡村振兴的双重背景下,反向旅游或许将成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它不仅是旅游方式的改变,更是生活态度的转变,是当代人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新表达。

  • AI“枪手”危害大

  • 报头

  • 优化司法服务 保护知识产权

  • 把稳公与私的天平

  • 小切口改出大民生

  • 细微之处显文明

  • 诚信方能长久

  • 让短剧与长剧美美与共

  • 微看点

  • 反向旅游为何能“出圈”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