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向善利万家
《人民日报》:医疗机构推出人工智能陪诊服务;电子社保卡广泛普及,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善用新技术破解民生难题、服务日常生活,能够跳出既有框架,为解决民生难点、痛点问题提供新方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往深层看,坚持科技向善惠民,不仅关乎民生改善,更关乎科技创新的未来。当今时代,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基因编辑等新技术在激发发展新动能的同时,也对社会治理、法律规则等各方面带来新的冲击。因此,科技创新已经不只是一个技术课题,而是具有了更鲜明的价值属性、治理属性、伦理属性。只有坚持科技向善惠民,并在这样的价值基准上完善社会治理、法律规则,才能在防范社会风险的同时让科技创新的正向效应最大化。
假日经济活力足
《光明日报》:假期“消费热”缘何热度不减且亮点迭出?这在根本上源于中国经济长期积淀的深厚力量。一方面,各地积极出台促消费政策,有效激发市场活力,更重要的是,持续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营商环境优化,为跨区域、跨城乡的消费流动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另一方面,我国经济持续稳中向好,直播带货、即时零售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在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也不断创造新的消费需求。而且产业供给不断升级,优质供给与多元需求之间形成正向循环,持续激发市场的内生动力。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日益增强的创新能力、持续优化的产业结构,叠加亿万人民的创造活力,必将助推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驶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本报记者 王世涵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