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佳欣
近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公安打造了“不打烊”的政务服务窗口,弥渡县城市管理委员会实现投诉“秒响应”……种种看似“小”的举措,实实在在解决了民生的大问题,改出了基层政务服务的温度。
基层服务必须契合民生需求。聆听群众最真实的声音,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是做好基层治理的第一要义。若群众想办理业务要向单位请假,处理投诉要等部门层层转办,跑两三趟仍因“材料不全”无功而返,不仅会造成行政资源的空转浪费,更消磨着群众对政府的信任。而基层部门的“一窗办”“休息也办”正是政府作息向群众需求的主动适配,体现了民有所盼,政有所为的政治温度。
基层治理的保障在于机制落实。无论是澜沧的“一次跑”“全周末”,还是弥渡的“集中办公”,看似只是流程的简化,实则离不开体制机制的调整优化。“全时段”的服务背后需要依靠弹性排班、人员轮班的科学调配;高效协同的集中办公需要部门权责的清晰划分、业务顺畅衔接的机制保障。正是这些细化到岗位、明确到环节的机制设计,才能让基层改革落到实处。
基层温度的保持在于长远稳定。让此类便民措施从一时之举转化为长效之策,从一地改革推向全域普改,既要将局部经验系统化,将地区治理智慧提炼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规范;更要建立改革成效的反馈闭环,通过群众满意度调查、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及时发现漏洞,动态调整优化举措,防止好政策在执行中走样。
当以群众为中心的理念深植于基层部门的工作中,主动适配需求、快速响应诉求成为政务服务的常态,有温度的政务生态便会逐渐形成并强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