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权
近期,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对一家销售“燃咔果冻”的生物科技公司开出10万元罚单,查办全国市场监管领域直播电商“职业弹幕人”首案。
这场处罚,撕开了直播电商流量造假的新病灶。当下,“职业弹幕人”已从零散水军升级为规模化黑产,上游有第三方公司承接刷弹幕业务,中游“养号团队”一人操控数十台手机,下游通过微信等渠道按时间收费,商家只需支付几十元,就能买到“好评如潮”的假象。让虚假弹幕在食品、保健品、美妆等直播领域蔓延,不仅侵害消费者知情权与财产权,更挤压诚信商家的生存空间,使其陷入“不造假就没流量”的恶性循环。
此次罚单为新型网络造假行为提供了执法范本。但要治理“职业弹幕人”乱象,不能仅靠个案处罚,需构建“监管—平台—消费者”三方共治的防线。平台应升级AI识别系统,对“重复话术”“短时间高频发送”等异常弹幕自动预警;禁止“一机多号”“频繁换绑手机号”的违规操作。监管部门需将“职业弹幕人”黑产纳入常态化打击,不仅查处下游商家,更要整治上游技术服务商与中游养号团队,斩断利益链。消费者也需提升辨别能力:警惕“绝对化减肥效果”“模板化好评”“低价紧迫感”等话术陷阱。
这张10万元的罚单,既是对造假者的警示,也是对行业的引导:流量可以制造,但口碑不能造假;短期销量可以靠套路提升,但长期发展唯有靠诚信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