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基层观察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富源县墨红镇—

奏响高质量发展三重奏

墨红镇 本报通讯员 吴鹏 摄

在富源县墨红镇这片浸润着红色记忆的土地上,红色文化、黑色煤炭、绿色生态三色交织,奏响了一曲产业兴旺、百姓富足、生态优美的高质量发展乐章。近年来,该镇让红色基因赋能发展、黑色资源焕发新机、绿色生态孕育财富,走出了一条三色互融、三产联动的振兴之路。

墨红镇是富源县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地,也是红军长征两次经过的红色热土。在墨红镇普冲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内,参训者重温入党誓词,微视频《普冲星火》再现革命岁月……2017年建成以来,基地累计接待游客10.6万人次,成为滇东党性教育的红色地标。墨红镇中学的红色文化长廊里,校本教材《东山烽火》滋养着一代代学子,19年蝉联全县乡镇教育质量榜首的成绩,正是红色育人的生动写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良花将红色题材融入彝绣技艺,带领300余名绣娘发展“指尖经济”,户均年增收6000元。

黑色煤海旁,生态转型与循环利用双向发力。作为全省最大的主焦煤产区,墨红镇打破资源依赖困局,走出绿色开采、循环利用的转型新路。该镇构建一天一调度、一周一分析、一月一总结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筑牢煤矿生产安全防线。在矿区,两台9万立方米瓦斯氧化装置持续运转,过去直排的瓦斯如今变身绿色电能,2025年上半年全镇瓦斯发电1990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37万吨。4座示范矿井形成煤气共采、瓦斯发电、固废利用全链条,瓦斯抽采利用率达46.74%;煤矸石经破碎筛分成为建材原料,覆土绿化后的矿区绿化率达85%,昔日的“黑色废料”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双提升。

绿色林海中,林下经济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法土林场的瞭望塔上,护林员杨富贵望着2000亩菌棚满心欢喜。这个坚守林场25年的老护林人,从守林人变身林下经济带头人,2023年试种的50亩赤松茸如今已扩展到2000亩,2025年林下菌类总产值预计超过3456万元。墨红镇采取党支部、企业、林场、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模式,让农户抱团发展,降低市场风险。清水村村民赵付花通过种菌和基地务工,年收入超过5万元。如今,全镇300亩仿野生天麻、6万羽“墨红摩山鸡”地理标志产品不愁销,森林步道、生态研学基地加速建设,菌、药、禽立体农业格局初显,绿水青山正成为群众的“幸福靠山”。

如今的墨红镇,红色文化铸魂、黑色产业转型、绿色经济富民,三色互融互促,不仅让群众的腰包鼓了起来,更让家乡的生态美了起来。

本报记者 博达 通讯员 吴鹏

  • 奏响高质量发展三重奏

  • 构建融合高效“大群团”工作格局

  • 书写生态育人篇章

  • 报头

  • 西山区以精准识人 保障精准用人

  • “派驻村长”驻村更助村

  • 工作找上门 就业不离村

  • 智守“穿山巨龙”

  • 让非遗在烟火气中永葆青春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