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没有何村长带领村干部冒雨救援,我们一家人和牲口都可能被滑坡埋了。”提起今年下暴雨时发生的险情,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道院社区小法古村村民余双花心有余悸。当晚,暴雨引发山体滑坡,“派驻村长”何文化带领村干部第一时间赶到,将余双花一家及家畜转移至安全地带,切实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暖心一幕,正是寻甸县仁德街道推行“派驻村长”机制、创新基层群众工作的生动缩影。
仁德街道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常住人口8.9万人,下辖12个社区、191个村(居)民小组。近年来,随着城乡融合加速,该区域面临治理人才断层、矛盾交织等突出问题:村组干部年龄偏大、政策理解不到位,部分机关干部工作主动性不强。为破解基层治理薄弱环节,今年1月,仁德街道创新推出“派驻村长”机制,从机关选派104名政治强、作风硬、懂基层的党员干部,下沉至114个自然村担任“派驻村长”,实现全覆盖帮扶。
在县委组织部指导下,街道制定选派干部职工担任自然村“派驻村长”实施方案,配套出台日常管理制度、工作清单和负面清单,构建起目标明确、职责清晰、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制度体系。机制明确“派驻村长”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履行党建工作、政策宣讲、产业谋划、矛盾调解等六大职责,建立街道月调度、社区日常管、个人定期报的工作机制,每月至少驻村5天。同时,街道设立80个驻村办公室,配齐办公设备,给予每人每年3000至5000元工作经费,并建立三级考核体系,充分激发干部干事活力。
“‘派驻村长’来了,我们办事不用跑远路了。”这是仁德街道群众最真切的感受。截至目前,“派驻村长”累计入户走访3000余户,开展惠民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1200余次,将医保社保、乡村振兴等政策精准送到田间地头。针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派驻村长”累计办理道路修缮、帮困助学、两保代办等民生实事300件,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服务。村民李明耕说:“以前办事要跑社区、跑街道,现在‘派驻村长’上门服务,省心又省力。”
在基层治理中,“派驻村长”既是矛盾调解员,也是发展服务员。他们借助相关政策法律,深入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50余件,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有效维护了乡村和谐稳定。同时,指导114个自然村完善村规民约,将爱党爱国、环境卫生、移风易俗等核心价值融入其中,推动村级财务和集体资产管理规范化、透明化。在产业发展上,“派驻村长”结合各村实际谋划发展路径,协助盘活闲置资源、引进适宜项目,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如今,仁德街道村级队伍活力显著增强,村务管理更加规范。
本报记者 姜定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