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基层观察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福宜高速梁王山隧道以“穿透式管理”冲刺攻坚——

智守“穿山巨龙”

目前,位于滇中第一高峰梁王山的福宜高速公路梁王山隧道施工正进入冲刺阶段。一台搭载地质雷达的设备在隧道壁内缓缓游走,实时传输的地质数据直达智慧管理中心;指挥室内,高清屏幕将掌子面的挖掘细节清晰呈现……这些科技感场景的背后,是承建方中铁十五局集团四公司以“穿透式管理”啃下硬骨头的生动实践。该项目启动以来,施工方便从纵向打通层级、横向覆盖要素、深度排查风险3个方向发力,让管理指令直达施工一线。

在福宜高速公路建设中,梁王山隧道是公认的“硬骨头”。面对难题,福宜项目团队琢磨出一套“穿透式管理”体系。“以前干活,经常是项目部下达指令,到了施工队又变了样,中间信息传达不畅。”说起传统管理模式,有多年施工经验的老工人坦言。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项目搭建起项目部、现场管理人员、施工队、作业班组四级管理架构,每个层级该干什么、管什么,都列得明明白白。项目部每周、每月按时开例会,进度跟不上、质量有问题,当场进行协调解决。现场管理人员也不再坐在办公室里等消息,而是直接分组驻在隧道掌子面、衬砌施工等关键地点,工人干到哪里,他们就监督到哪里。从决策到执行,一层传一层,没有了“中间卡壳”的情况,施工效率大幅提升。

“隧道施工,安全是底线,质量是生命线。要守住这两条线,关键在于精准预判和管控隐藏在山体深处的风险。”项目安全总监指着智慧管理中心的屏幕介绍,为了摸清地质家底,项目团队创新采用超前预报、实时监测双重防控体系,给山体做“全面体检”。

在超前地质预报方面,项目除了运用地质雷达、地震波探测等常规技术外,还与石家庄铁道大学深度合作,引进先进的隧道超前地质CT技术。该技术能精准识别溶洞、涌水风险点,就像给山体做CT一样,让地质隐患无所遁形。截至目前,梁王山穿山隧道已经开展了1000多次超前地质预报,多次提前发现风险点,及时调整施工方案,避免意外发生。

同时,隧道内全面布设安全系统,构建起立体防控网络:监控摄像头24小时不间断运行,施工人员佩戴的定位卡能实时反馈位置信息,确保人员安全可追溯;隧道内多处设置监测瓦斯、一氧化碳的设备,一旦有害气体超标,马上就会声光报警;每天项目部和监理单位还会一起排查安全隐患,通过智慧监控、人工巡查,守住项目建设安全关。“科技手段的应用,让安全管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为施工人员撑起了安全保护伞。”该项目负责人说。

“隧道施工风险往往藏在隐秘的角落,必须把排查网织得更密。”在梁王山隧道智慧管理中心,项目安全总监指着屏幕上的风险管控地图说。

作为“穿透式管理”的核心环节,项目部从施工全周期入手,构建起风险识别、分级管控、动态监测、应急处置的闭环机制,组织专家对施工全程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地毯式”梳理,最终划分出地质风险、工序风险、设备风险、人员风险四类具体风险点,并将风险点划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实行“一风险一方案一责任人”制度。掌子面开挖、涌水段施工等高风险环节,由项目总工直接牵头负责,每天早、中、晚3次到现场专项检查;二次衬砌施工、大型设备运行等中风险点,由专职管理人员轮班实时盯控;低风险点则由施工队班组长日常监督,发现问题当场整改,确保每个风险点都有专人管、专人盯。

截至目前,凭借这套全周期、深层次的风险排查机制,梁王山隧道未发生安全事故,为项目顺利推进筑牢了坚实的安全屏障。目前,梁王山隧道开挖进尺已超设计量的96%。福宜高速公路建成后,将成为昆明连接呈贡、宜良的主要通道,是昆明至石林高速复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强昆明与呈贡联系、分流昆明至石林的交通压力、打通滇东和滇东南方向经济走廊带奠定坚实基础。

本报记者 李承韩 通讯员 孟凡鑫

  • 奏响高质量发展三重奏

  • 构建融合高效“大群团”工作格局

  • 书写生态育人篇章

  • 报头

  • 西山区以精准识人 保障精准用人

  • “派驻村长”驻村更助村

  • 工作找上门 就业不离村

  • 智守“穿山巨龙”

  • 让非遗在烟火气中永葆青春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