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马龙区鸡头村街道立足“半工半农”实际,以党建引领开展“两栖农民”就业服务专项行动,通过引产业、搭平台、拓岗位,实现3000余名农民农闲时就地就近就业,让“工作找上门、就业不离村”成为现实。
街道党组织牵头发力,通过引进社区适配小微产业、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对接辖区企业需求,量身打造一批“小而精”的就业岗位,精准破解就业供需难题。在瓦仓社区马皇坪民族特色集市施工现场,机器轰鸣、人声鼎沸,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光亮介绍:“这里长期需要15名工人,忙时能带动30余人就业,日薪200元。”正在务工的村民李明耕抹着汗水笑道:“在这里干活,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孩子,比外出打工舒心多了。”
鸡头村街道盘活闲置土地引进蓝莓种植项目,搭建基地、农户合作模式,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和就近务工实现双重增收。“在蓝莓基地长期务工,收入稳定,家里开销不用愁。”正在给蓝莓剪枝的务工人员张凤美言语间满是满足。鸡头村街道还扶持公司整合资源打造“乡味坊”农产品品牌,推出“三姨妈手工粽”等家庭致富工坊,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为留守妇女、老人提供灵活就业岗位,织密居家就业保障网。
如今的鸡头村街道,从集市建设工地到蓝莓种植基地,从产业大棚到家庭工坊,处处可见村民忙碌增收的身影。街道通过政策宣传、技能培训、信息对接等全方位服务,让“两栖农民”无需远走他乡,就能实现农忙种庄稼、农闲挣工资的增收目标。下一步,街道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优化服务保障,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收获稳稳的幸福。
本报记者 博达
通讯员 欧阳本鋫 董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