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作为承载民族记忆的文化瑰宝,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从春节的阖家团圆到端午的龙舟竞渡,从扎染的匠心独运到坡芽歌书的婉转悠扬,这些文化形式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更形成了文化认同。
近年来,我国通过完善名录制度、搭建传承基地、开发文创产品等举措,为非遗保护筑牢了基础,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之美。但不容忽视的是,在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冲击下,不少非遗代表性项目正逐渐脱离生活语境:传统服饰被潮流穿搭取代,老手艺因耗时费力面临断代,民俗活动变成小众群体的“怀旧仪式”,非遗传承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困境。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活态传承,而非静态陈列。当剪纸艺术成为春节装饰的必备选择,当传统榫卯工艺融入现代家具设计,当非遗美食成为日常餐桌的常客,这一文化便有了持续生长的土壤。如今,VR技术让泼水节实现“云端体验”,“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少年儿童亲手触摸传统,非遗工坊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技艺传承与经济收益双赢……这些实践都证明:非遗与生活的结合点,正是其传承的发力点。
让非遗永葆青春活力,需要做好融入与创新两篇文章。一方面,要让非遗走进日常场景,将传统技艺、民俗文化与现代生活需求相结合,让人们在使用中感受非遗的实用价值与文化魅力;另一方面,要借助数字技术赋能传承,通过线上展览、直播教学、虚拟体验等形式,打破时空限制,并注重年轻一代的参与感。要让非遗通过潮流化表达、年轻化传播,成为年轻人愿意追求的文化风尚,守住民族文化的根与魂。
王利娟
本版统筹 王怡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