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文化育人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人才

丁文静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古代“民为邦本”的民生思想、“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以及“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等高度契合、遥相呼应。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精神滋养和丰富的价值支撑。培养中国式现代化人才,需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根基,使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本领,为学生注入家国情怀、赋予文化自信,激励学生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坚守初心,在国际竞争中弘扬好中华文明精神特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人才培养的意义价值

增强文化认同,为人才注入民族精神基因。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守正创新”基础上的延续性前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为人才培养锚定精神坐标、深化文化认同。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与现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集体意识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想追求不谋而合,能够激励人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基因能够强化人才的身份自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汉字书法、传统节日、经典文献等,是中国人共同的“文化密码”,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让人深入了解古代科技文化的辉煌成就,体会古人的智慧。

塑造精神品格,培育与现代化相适配的人文素养。中国式现代化兼顾物质层面的进步和精神层面的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为人才塑造必备的精神品格,推动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奋斗精神,可激发现代化建设的内生动力,鼓励人们磨砺意志、积极创新、寻求突破。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让人才在科研攻关中潜心钻研,以失败迎接成功;在基层工作中甘于奉献,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成为推动现代化的“实干者”。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中庸致和”的理性精神可平衡现代化进程的功利化倾向,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让人才掌握“平衡思维”,在追求事业、拼搏奋斗时坚守道德底线,在面对诱惑时保持理智,实现个人全面的“物质与精神协调”。

提供智慧滋养,为现代化实践提供传统解决方案。中国式现代化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智慧、沉淀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为解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提供启示和灵感。例如,中国式现代化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以参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通过系统学习,了解古人思想,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和价值,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遥相呼应。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让秉承和平的基因在血脉中流淌,在国际交往中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充分展现包容胸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才培养的路径

创新教育内容,挖掘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契合点。学校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用,培养中国式现代化人才,需要创新教育内容。一方面,学校需要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在基础教育阶段,注重开发启蒙,通过学习古诗文和传统技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高等教育阶段,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本领,通过开设“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传统智慧与科技创新”等跨学科课程,开拓学生眼界。另一方面,学校需要结合专业特色定制教育内容。立足不同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需求,设计差异化教学内容。例如,针对工科类人才,可开设传统技艺学习,培养学生的工程智慧;针对经管类人才,可以讲解晋商、徽商的经营理念,使学生树立诚信经营意识等,避免教育内容空泛化;针对文科类人才,可给学生讲解介绍孔子的智慧思想和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探讨孔子思想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价值和应用。

拓展育人载体,打造全场景浸润式育人环境。学校合理拓展育人载体,有利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入中国式现代化人才培养。一方面,学校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作用拓展育人载体,如利用小程序组织教学活动,做到寓教于乐。另一方面,学校可为学生搭建实践和体验平台,如组织学生参与古籍整理、传统技艺传承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强化师资队伍,确保现代化人才教育落地见效。学校加强师资建设,既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的传播,也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学校可开展分层分类培养,即立足不同学段和不同学科教师特点,制定分层分类的培养方案,使教师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作者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本文系2024年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立项课题“传统文化教育在培养中国式现代化人才中的作用研究”(项目编号:2024ZGSXDH17)的研究成果]

  • 报头

  •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人才

  •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与创新

  •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小学教育的路径探析

  • 推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

  • 深耕实习实践 促进学用并举

  • 新质生产力赋能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