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当今时代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在国内国外复杂环境交织的背景下,外来文化渗透和价值观扭曲等不良文化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民的文化认同。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伦理观念与价值导向,对塑造国民道德素养与行为规范具有深远意义。特别是对于正处于价值观萌芽阶段的小学生,他们的思想尚未定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以引导,有助于他们理解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团结友善等传统美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强化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在小学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从教学环境营造、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手段创新以及教师素养提升等多方面系统推进,积极构建浸润式的文化育人氛围,让文明薪火在儿童心中生根发芽。
挖掘多元价值 突出以文化人
传承传统文化,提升文学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善于继承方能更好创新。”在小学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能让小学生感受中华上下五千年的魅力,又能从诗词歌赋中体悟人生哲理、学习创作技巧、提升审美水平,让学生从接受教育起就浸润在文学与艺术氛围中,感受“美”的本质。
塑造优秀品质,强化民族认同。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生的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乎文明的发展进程。在小学教育中渗透“仁、义、礼、智、信”思想,能够让小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品质,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道德认知,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同时,在学习知识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更好引导学生实现不同阶段的文化进步与更新,确保其坚定文化自信,在面对外来文化时能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培养创新批判思维,提高学习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诸多富含人生哲理的故事、诗词和金句,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看问题,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世界,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现实问题。如“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此山中”启示学生要跳脱一时一地的局限,以全面、客观的态度思考问题;“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则教导学生要善于听取多方观点,在复杂的环境下始终保持理性判断。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恰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源泉,从亭台楼阁中的精妙设计到四大发明的实践智慧,从火遍全球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到“走出洞窟”的千年壁画《又见敦煌》,都蕴含着古人无尽的智慧和当代的创新发展。当学生接触这些时,也能从中汲取灵感,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自身学习能力。
注重体验熏陶 丰富育人内涵
优化教学环境,让传统文化浸润校园。校园文化是滋养学生成长、夯实教育根基的重要方式,当前,各小学正积极布局优化整体教学环境,但仍旧存在重视程度不足、支持资金相对匮乏等问题。要抓好环境渗透,从教室、学校环境和文化活动上入手,逐步构建起由局部到整体的文化育人氛围。例如,教室黑板报和文化墙可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创作,将课外所学的诗词歌赋转化为可视化的文化景观,并每周更新;关注校园整体环境的布置,设置阅览室、公告栏等,将蕴含深刻人生哲理与道德价值的名言警句有机融入校园各个角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师生互动。以往的小学教育大多依赖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吸收,难以评估学习效果和体现个体差异性。在课程体系中,可结合办学特色和学生兴趣,灵活开设文化课程。例如,开设书法课程,在帮助学生了解书法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其练习写字;开设礼仪课程,帮助学生讲规矩、懂礼貌,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融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同时,也要在已有的课程内容中充分挖掘文化元素。例如,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可从教材内容中提取德育元素,营造和所学内容相关的情景,让学生沉浸式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味,进而将其内化为道德观念。
重视教师发展,激发课程活力。教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小学教育的关键,这对教师的文化素养、创新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学校层面,应积极组织教师培训进修,鼓励各学科教师深度交流,共同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与渗透;以激励机制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将学生好评度等作为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以此作为教师晋升的考核依据。在教师层面,要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晦涩难懂的文言术语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知识与道理。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学生的成长就是一棵棵小树苗长成大树的过程,而小学教育正是树苗长直的关键阶段。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小学生心灵,以文化智慧激发小学生思维,可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积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磅礴的发展动能。
(作者单位:北部湾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