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颖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百年历程中创造的先进文化,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彰显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属性,承载着“怀解民瘼之志,蹈振国邦之途”的初心使命,也是传统文化精髓与真理力量的思想结晶。其精神内核与价值导向,对破解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现实困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国家层面持续强化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要求“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支持学生参加红色研学之旅”。2024年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发布《关于开展全国高校“传承红色基因、学思践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宣传教育的通知》更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引领青年学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些政策的出台,本质上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回应。在此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落实立德树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也亟须融入红色文化所提供的价值导向与精神支撑。
首先,理想至上的奋斗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神底蕴。从延安精神蕴含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到井冈山精神的“坚定信念、敢闯新路”,这些精神回答了“职业为何存在”,即职业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统一的载体,能有效规避当今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功利化现象,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其次,革命实践是能力培养的“教科书”。红军长征“灵活机动、协同作战”的战略思维对应着职场协作与应变能力,“两弹一星”研制中“精益求精、攻坚克难”的精神对应着深耕专业能力的价值导向,这些红色文化中蕴含的实践智慧,可将抽象能力要求转化为可学习借鉴的历史经验,破解能力培养碎片化问题。再次,红色文化强调“知行合一”。从“边战斗边学习”到“在实践中摸索”,始终倡导实践导向。这能引导大学生跳出“纸上谈兵”的职业规划误区,在解决问题中明确方向,实现职业规划的动态成长。面对职场压力,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至关重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斗精神,能有效抵御大学生的“躺平”心态。例如,湘江战役中“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的红军制胜密码,可引导大学生在职业规划中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追求,赋予职业成长持久动力。
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通过创新载体,实现“精神—认知—行动”的闭环,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资源有效转化。我国多所高校已探索出可借鉴的实践路径,如广西师范大学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等优势学科,成立湘江战役与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为开展红色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积极把学术成果转化为育人实践奠定了基础;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组织学生运用无人机测绘井冈山革命遗址,在此过程中,既提升了学生的测绘技术、三维建模等专业能力,又通过“触摸历史遗址、还原革命场景”深化了其对井冈山精神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了创新创业教育实效,可引导大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找到新方法、开创新局面。
红色文化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融合创新,本质上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命题的积极回应,旨在培养“与民族复兴同频”的时代新人。这种融合超越了单纯的教育方法创新,更是一场教育哲学的回归,它让职业规划跳出了个人成功学的局限,进而将个人职业成长嵌入国家发展坐标系。如革命年代“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青年选择,建设时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职业追求,新时代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同样可以成为民族复兴的螺丝钉。当个人职业坐标与红色基因同频,职业追求便有了精神厚度,青春使命便有了时代重量。
[作者单位:广西科技大学;本文系2022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红色文学作品育人功能研究”(项目编号:2022LSZ0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