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简
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宝贵机会。探索以社会实践为纽带,让青年学子在服务乡村振兴中提升专业素养、厚植家国情怀、锤炼实干本领的路径,不仅是高校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有利于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祖国发展建设的伟大征程中。
瞄准需求,增强大学生实践的针对性。乡村振兴的多元需求与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精准对接,是破解社会实践“悬浮化”问题的重点。一方面,需要将乡村的需求拆解为技术攻关、管理优化、文化创意等模块,匹配不同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比如,在以毛竹种植为主业的地域,针对村内废弃竹材堆积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可组织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定向研究将废弃竹材转化为清洁能源的技术,供村民冬季取暖;而对于村中竹编技艺面临失传的困境,则可鼓励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开展以文化传承为主题的活动,将竹编与现代家居结合,设计“竹丝灯”“竹模手机支架”等文创产品,助力当地文旅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要建立实践成果的分层评价体系。比如,对于智能灌溉系统等技术推广实践项目,除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农户对设备操作便捷性、节水效果、故障响应速度的直接评价外,还可联合当地农业部门,统计系统应用前后的亩均用水量、作物产量等数据,形成量化评估报告。
锤炼内核,多维驱动学用并举。在乡村振兴问题呈现复杂化趋势的背景,高校应鼓励大学生打破专业壁垒,组建跨学科实践团队,在协作中深化对多种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此外,应完善从基础技能培训到实战项目攻坚的递进式实训体系,先开展农机操作、智能设备调试等基础培训夯实技能,再引导学生参与野外实践,在真实场景中感知乡村发展痛点,增强使命意识;并通过与新农人等一线实践者的深度交流,激发创新思维,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激发活力,健全校地协同与成果转化机制。学校需联合地方政府、农业企业、科研机构、乡村合作社成立“乡村振兴实践联盟”,负责对接发展需求、调配实践资源与孵化创新项目,通过资源互补、利益共享快速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在此基础上,联盟可通过组织定期田野调查、搭建数字反馈平台等方式,聚焦智慧农机研发、农产品电商运营、乡村非遗活化等重点领域的发展瓶颈与创新方向,引导学生开展更具现实意义的社会实践。针对实践成果“落地难”问题,可建立“三级孵化”体系,即在校内搭建平台,支持学生将实践创意转化为项目计划书或实物原型等;联合地方产业园区打造“中试基地”,对成熟技术进行规模化验证;再由联盟对接市场资源,推动成果以技术入股、合作经营等方式进入乡村产业,实现可持续运营。
(作者单位:武汉东湖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