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与创新

彭锴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明确提出“两个结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这一前提,为二者相结合奠定了基础,也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根本依据。因此,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着眼国家所需、民之所向,深入探索二者的内在联系与契合点,不仅能让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魅力和时代价值,也对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发展需求、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思想理念的契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中获得的自觉的阶级意识,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价值原则。其思想理念对统筹多方利益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是儒家经典《礼记·礼运》篇中提出的一种社会理想,旨在构建一个人人守信、人人平等、家庭和睦、国家安定的理想社会,体现了对人类共同利益与幸福的追求。可见,马克思的集体主义思想与“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具有一定的内在契合性。具体而言,其一,集体主义思想建立在实践的社会关系基础上,与“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思想中所体现的社会实践关系相契合。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思想中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以及有田同耕、有钱同用、有饭同食等均是基于社会关系和集体社会实践所构画的理想社会情景。其二,集体主义思想强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而非对立,这与“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中的“大同”思想相契合。马克思的集体主义充分肯定个人利益,同时也强调集体在个人利益获得中的不可或缺性。而“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以“天下”为整体框架,涵盖“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如《礼记·大学》中强调个人自觉修身与家齐、国治、天下平之间的关系,体现个人发展需要着眼于社会发展的集体利益。可见,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理念相融相通。

主体观念的契合。马克思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追求人民民主和人人平等,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力量源泉,体现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也将人民视为国家稳定发展的根本所在,认为人民稳定是国家安宁的重要基础。可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与“民为邦本”的政治理念相契合。具体而言,从思想政治看,马克思主义坚持群众史观和人民立场,强调群众路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具有与“民为邦本”理念相一致的民本思想,如《三略》的“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等言论,强调了人民及民心的重要作用。从情感价值看,民本思想作为自古以来倡导的从政理念,内含丰富的道德价值和人文情感,与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人民立场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契合,也成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思想基础。

新时代背景下,要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在实践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总结和文化精华,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其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适应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农耕文明,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其立足现实的社会和人生,始终关注社会和谐与人生幸福,体现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价值追求。而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工业革命时代,凝结了以工业化为标志的现代文明先进成果。要以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为指导,遵循与时俱进要求,着眼新的时代背景和文化需求,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表现,使其焕发新的时代活力和生机。其二,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思维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要用马克思主义以客观实际和历史条件为转移的发展性为指导,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坚持守正创新,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创新精神动力,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其三,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遍价值。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的客观规律、体现了对人类解放的终极关怀,为理解把握全球化背景下的文明交融提供了方法论,是以“解放全人类”为目标的世界性文明。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思辨、道德观念、社会风俗等。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遍价值,就要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跨越时空的智慧价值,并将其在世界的舞台上广泛传播;要将“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的和合智慧融入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民贵君轻”的治理智慧融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使其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湖南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5年度长沙市社科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25CSSKKT28)的研究成果]

  • 报头

  •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人才

  •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与创新

  •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小学教育的路径探析

  • 推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

  • 深耕实习实践 促进学用并举

  • 新质生产力赋能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