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萌 高振岗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经济理念。随后,在2024年1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维度,确立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框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在构建“一体两翼”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阶段,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升经济“含绿量”,带动发展“含金量”,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绿色发展向“绿”而行、向“新”发力、向“质”转变,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以创新驱动为出发点,促进绿色发展向“新”发力。科技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其在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要坚持将自主创新置于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要抓手,充分释放传统绿色产业的创新活力。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智能化、数字化、高端化等新技术、新模式在绿色产业中的应用,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要大力扶持新兴绿色产业,重点推进清洁能源、环境治理、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的创新发展,打造绿色发展新引擎。完善人才引进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科学的高层次人才评价机制,重点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体系的复合型人才,为绿色发展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撑和创新动力。
以因地制宜为突破点,引导绿色发展向“绿”而行。因地制宜是针对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精准剖析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短板,制定出台更有针对性、更有力度的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发展潜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把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突破点,针对各个地区的资源优势、地理特点、环境承载能力、产业基础条件、市场动态变化以及历史文化底蕴等因素,科学规划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积极拓展具有高附加值、强市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提升区域产业链的整体发展水平。把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精心培育成区域经济的坚实支柱,有力推动地方经济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全国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以转型升级为着力点,实现绿色发展向“质”转变。在“双碳”目标的牵引下,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重点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通过创建产业转型示范区,促进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动数智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中国制造”品牌向国际市场拓展,提升传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巩固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势,前瞻布局氢能、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全面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