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涵
冬日暖阳铺洒云岭大地,滇池湖畔的水杉开始由绿变红,昆明的老朋友红嘴鸥也如约而至。四十年前,当第一批红嘴鸥试探性地降落在翠湖水面时,昆明人以满腔热忱迎接了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昆明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发布了保护红嘴鸥的通告。这种人与自然的默契,在1985年的冬天悄然生根,并在此后40年的时间里,成为春城昆明最温暖的情感符号,更成为观察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窗口。
红嘴鸥与春城的情缘,不仅是一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佳话,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鸟类,尤其是候鸟,对栖息地的要求极为苛刻。四十载光阴荏苒,红嘴鸥的数量从最初的几千只增长到如今稳定的近四万只。它们的选择,是对昆明生态环境最直接的“投票”。从久久为功推进滇池治理,滇池水质实现历史性突破,生物多样性持续提升,到2009年制定《红嘴鸥补充饲料》地方标准、2023年颁布实施《昆明市文明观赏红嘴鸥规定》,在国内开创专项保护候鸟立法先河、运用AI智慧观测系统研究其迁徙规律。从最初的好奇观赏,到科学的保护研究,再到将和谐共生融入城市发展血脉,昆明对红嘴鸥的保护已升华为制度自觉和全民行动。
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对于拥有丰厚绿色家底的云南来说,更是如此。2021年亚洲象“北上南归”引发全球关注。象群归来后的四年,野生亚洲象科学保护水平得到系统性提升,种植万亩牧草补充食源缓解“人象冲突”,“人随象走、一群一策”监测体系逐步建立,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制度稳步推进。这种既护象、也惠民的举措,体现了生态治理中的人文温度,也让保护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而在普洱芒坝,布朗族村民通过人工移栽榕树、制作仿生鸟巢,发展“观鸟经济”,每年吸引1.2万余人次游客,旅游消费超过400万元,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从这些实践中可以看到,云南的生态文明建设呈现出一些显著特点。无论是为红嘴鸥制定专门的补充饲料地方标准,还是运用AI智慧观测系统研究其迁徙规律,或是对亚洲象实施“一群一策”的柔性引导,都彰显了尊重规律、依靠科学的治理智慧。为一条候鸟迁徙路线、一个野生动物物种专门立法立规,则体现了用最严格的制度为生态环境保驾护航的行动。红嘴鸥带来的观鸥旅游,催生了新的消费场景,辐射带动交通、住宿、餐饮、文创等一系列产业发展;亚洲象国家公园的创建,不仅守护了野象种群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更旨在从根源上探索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同频共振的新机制。
从人鸥情的绵长,到人象缘的和谐,云南用实践证明,生态文明建设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蕴藏在一草一木的守护、一鸟一兽的共生之中。它既需要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也需要无数普通人的身体力行与持之以恒的坚守。当每一次红嘴鸥的翩跹都能唤起人们内心的温柔,当每一次大象的漫步都能得到理性的引导与包容的守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便在这点点滴滴中,从愿景照进了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