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观点视点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让智慧养老多些人文温度

王志高

在第十一届北京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上,智慧养老产品集中亮相——眼球转动生成健康报告、脑电控制康复设备、机器人读懂表情并完成理疗,这些科技场景勾勒出银发族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然而,当科技的光芒照进养老领域,我们既要看到技术创新的火花,也要思考如何让这束光真正温暖每一位老人的日常生活。

智慧养老在当下面临着一个现实悖论:技术越是高歌猛进,与普通老人的距离却似乎越遥远。一方面是企业研发的雄心壮志,从适老化大模型到多模态交互系统,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却是老人面对两万元定价时的犹豫,以及那双价值百万元的“灵巧手”带来的惊叹与无奈。

当前智慧养老面临三重鸿沟:价格鸿沟,让高端产品成为少数人的奢侈品;技术鸿沟,使复杂操作将不少老人拒之门外;情感鸿沟,冰冷的机器如何传递有温度的人文关怀?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政策引导要将普惠作为核心指标,鼓励企业研发“够用就好”的产品;市场培育要建立分层体系,让不同收入的老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智慧方案;社会支持要构建服务网络,让科技产品配有贴心指导。

科技永远应该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智慧的真正境界,是让技术在服务中隐退,让便捷在生活中凸显。养老机器人再智能,也难以取代子女的定期探望;健康监测再精准,也比不上医护人员的专业诊疗;智能家居再先进,终究要为人的自主生活服务。技术的温度,体现在它增强而非替代人的能力——让行动不便的老人自己开关灯,让记忆力衰退的老人独立记住重要事项,让独居老人安全地享受居家自由。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智慧养老这片蓝海需要更多“接地气”的探索。企业要深入普通老人的生活,发现那些“说不出的需求”。政府应当搭建平台,促进技术共享,降低研发成本,让创新成果惠及更广大人群。放眼未来,智慧养老的突破可能不在技术本身,而在如何构建一个科技与人文交融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里,有支付得起的智能设备,有随手可得的专业服务,有无缝衔接的医疗资源,更有对老人心理需求的细致关照。

技术的星辰大海固然令人神往,但养老的落脚点永远是每个具体的人。让科技之树在人文的土壤中生长,让创新之光照亮养老的每个角落,这才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智慧之道——不仅要有技术的高度,更要有民生的温度;不仅要实现科技的突破,更要完成人心的抵达。当银发族触手可及的不只是智能设备,而是有尊严、有品质、有温度的晚年生活,我们才能真正说:科技,让养老更美好。

  • 报头

  • 暖心云南 工会有为

  • 从根上治抄袭之病

  • 厘清热线服务边界

  • 岂能“套刷”医保卡

  • 下期介绍

  • 从红嘴鸥之约看绿美云南

  • “抢跑思维”没必要

  • 微看点

  • 让智慧养老多些人文温度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