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博何以向新而活
《人民日报》:过去,人们到文博场馆参观,往往互动有限,不易留下深刻印象。如今,随着技术进步,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在丰富展出形态的同时,还能让观众成为“展中人”。不久前,云南省博物馆VR展“探秘古滇”上线,通过河道、民居、丛林等场景,展现古滇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观众可在虚拟空间开启跨时空的互动旅程。一名体验者在特定情境中参与了“牛丢了,我们要去找牛”的活动后,坦言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身在故事之外”,到“成为故事的一部分”,观众有了代入感、沉浸感,让一个个展陈空间成了有温度、可交流的文化空间。文博共创意味着文化共融,当文物被激活、观众被激发,就能形成内在的文化感受,进而积淀为深沉的文化自信。
完善政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光明日报》:今年6月,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为适龄女孩接种HPV疫苗。从支持鼓励到正式纳入,我们看到的是党和国家在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服务供给中,不断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做好人民关心关切的民生工作,促进包容共享发展。这既是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制度性举措,也是贯彻落实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除此之外,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开放,强化学生体质监测,防控近视、肥胖,将体育纳入学业考核等各种各样的制度措施落地。国家对卫生健康等领域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美好愿景正在成为现实。本报记者 王世涵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