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潇
近日,云南省党政代表团赴上海市、山东省学习考察。当代表团在上海化工研究院的实验室里驻足,在山东浪潮集团的展厅里沉思时,一个清晰的命题摆在我们面前:资源富集的云南,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考察中频繁提及的“新质生产力”,恰为这片土地提供了破题之匙——以创新为桥,让资源与技术深度耦合,方能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产业升级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为云南立足资源禀赋、探索特色发展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文山铝产业的“中国绿色铝谷”实践,正是云南在铝产业赛道上书写的因地制宜转型篇章。富宁县绿色铝产业园区跳出挖铝卖铝的传统资源依赖路径,以技术创新重构生产要素,用产业链思维激活资源价值,让清洁电力不再是简单的能源供给,而是成为驱动铝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升的核心动能。这种转型逻辑用实践证明:生产力的跃升都是根植于特定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生动彰显了因地制宜不是被动适应,而是主动创造的深刻内涵。
区位优势的重构,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广阔舞台。青岛港上世界领先的自动化码头与云南磨憨口岸的联动,勾勒出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富宁港与平陆运河的无缝衔接,让云南从内陆省份变为面向东盟的“出海口”。钦实集团投资21亿元打造的铝产业零碳运输走廊,不仅是一个商业项目,更是一种发展理念的革新——当云南的绿电、广西的运河、东部的资本形成合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便有了更多样的实现路径。
资源优势的整合,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发展方向。云南与上海、山东的差距或许体现在技术积累上,但优势在于后发潜力。当其他地区受土地、能源等要素约束时,云南清洁能源、矿产能源的富集成为了优势所在。考察之后,关键在于能否以“赶考的姿态”将考察所得付诸行动——像上海赵巷镇和睦村那样,以“乡村+商旅”的发展样本把乡村文旅做成富民产业;像浪潮集团那样,让信息技术深度赋能传统产业。当然,我们既要吸收上海、山东等地的经验做法,也要保留云南的绿色底色,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之路。
从上海到山东,云南学习考察的很多案例都指向同一个结论:新质生产力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自身优势基础上的创新实践。当学习所得与本土资源相互赋能,云南必将在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跑出属于自己的加速度。这场跨越山海的学习之旅,必将化为真抓实干的云南行动,让高质量发展的画卷在云岭大地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