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观点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AI+文旅”重塑智慧旅游生态

关育兵

西湖畔的“AI导游”将雷峰塔的重建往事娓娓道来;莫高窟的千年壁画通过AI技术重现昔日光彩;滕王阁的虚拟“王勃”为游客即兴赋诗……人工智能正以深刻而温柔的方式,重塑着文旅产业的样貌。这场“AI+文旅”的融合,不仅是技术对行业的赋能,更是一次从服务形态到文化表达的全方位革新,让“诗与远方”有了更智慧的打开方式。

AI正在改变人们的旅行决策方式。北京游客陈先生的云南之旅就是一个生动例证:在AI大模型中输入“亲子游+历史文化+避坑”,短短10秒便获得了涵盖洱海骑行、扎染体验的完整行程,甚至细化到每日的食宿安排。这背后折射出生成式AI对传统旅行决策模式的颠覆:过去需要耗费数小时筛选的碎片化信息,如今通过算法整合实现了“需求—供给”的精准对接。技术将旅行从做攻略的焦虑中解放出来,游客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体验本身,这正是智慧旅游的价值。

AI也在升级着游客的场景体验。杭州西湖的“数字导游”创造了一组亮眼数据: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3小时延长至5小时,二次消费增长30%。当AI不再是机械的信息输出者,而成为根据游客兴趣动态调整的陪伴者,技术也完成了对游客游览体验的重塑,激活了文旅消费的潜力。此外,相较于传统导游的经验局限,AI导游的优势在于全知与实时。山西太原晋祠博物馆的“AI伴游助手”能通过定位触发讲解,西安的“唐代姑娘”客服可用多语言解答疑问,这些交互设计让文化传递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对话。如今,黄山、庐山等多地景区接入AI大模型优化服务,印证了技术对文旅场景体验的升级已从单点尝试走向系统布局。

更重要的是,AI激活了文化表达的活力。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内,“AI孙悟空”用中日英三语与观众对话,还能依需求绘制“春江水暖图”——这个细节生动诠释了AI对文化传播的赋能:它让传统文化从博物馆的玻璃展柜中走出,在交互中成为可感知、可参与的鲜活存在。这种“活化”效应在文化遗产领域尤为显著。莫高窟的VR洞窟让游客360度触摸壁画细节,“敦煌文化环球连线”直播吸引数万海外观众;滕王阁的VR体验中心,让游客“穿越”至唐代宴席,亲历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盛景。当AI修复壁画色彩、数字人演绎历史人物,文化传承便突破了时空限制,获得了跨代际、跨文化的传播力。

从决策到体验,从传播到传承,AI正在重新定义文旅产业的边界。但未来的“AI+文旅”,应当是算法与人文的共生——让技术搭建桥梁,让文化成为内核。这场变革的终极意义,或许不在于技术多先进,而在于它能否让每一位游客更轻松地亲近文化,让每一处风景都能讲好自己的故事。

  • 解锁茶文旅融合新范式

  • 报脚

  • 报头

  • 层层陪会不是真落实

  • 立足本土 深耕优势

  • 根治“变味PPT”

  • 对未开发区多些敬畏

  • 让电影票退票不再难

  • 绘就云南新质生产力发展图景

  • 微看点

  • “AI+文旅”重塑智慧旅游生态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