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观点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今日视点

丽江:“1262”机制织密防汛安全网

本报美编 张维麟 画

背景

进入雨季以来,单点性、区域性极端强降水频发,洪涝与地质灾害呈多发、突发态势,全省多地陆续出现不同程度险情。在多轮强降雨过程中,丽江坚决贯彻“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累计转移安置716户2474人,未发生一起因灾伤亡事件。

话题

面对极端天气常态化、灾害链复杂化的严峻形势,如何探索更加精准、高效、闭环的应急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灾害防御与应急避险能力?丽江的实践值得借鉴:依托“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通过压实责任、优化指挥流程、夯实基层基础,构建高效闭环的防汛减灾体系。

拉紧责任链 织密防护网

6月17日,永胜县一场模拟“暴雨+地震+滑坡”多重灾害叠加的实战应急演练紧张开展,消防救援、公安、医疗等10余支队伍协同作战。这场演练不仅是检验应急能力的“压力测试”,更是丽江市压实防汛责任体系的生动缩影。

今年以来,丽江全面细化落实“五级书记抓防汛”要求,建立“县级领导包乡、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干部包户”的包保责任制,推动处级领导干部及部门下沉一线排隐患、查险情、抓转移,真正实现责任落实到“最后一米”。

在3月初汛前,丽江就系统部署全年防汛工作,明确市、县、乡三级防汛行政责任人及水库、山洪沟、地质灾害点等重点部位责任人700余名;通过对全市径流江河周边村民小组全面摸排,逐级确定县区、乡镇、村委会、村民小组上下游防汛联动“四个责任人”900人,形成清晰的责任链条。

此外,严格执行24小时联合值班制度,实行实体化运转。市防指创新建立副指挥长轮流带班机制,所有县区实现汛期实体化联合值班;市防办在强降雨时段加强电话调度,每周开展值班抽查,确保防汛机制高效运转、指令畅通。

在“7·30”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鲁甸乡山洪灾害、永胜县六德乡“8·12”地质灾害、永胜县鲁地拉“8·24”泥石流灾害等多起险情处置中,县乡村组四级防汛责任体系的高效运转,确保了人员安全转移,守住了汛期安全底线。

抓好预警关 打稳主动仗

6月14日,华坪县气象台发布强降水预报后,永兴乡迅速组织干部下沉,提前转移27户113人;6月19日,监测员发现西姑坡地灾点水流异常加大,乡党委政府抢在山体滑坡前40分钟,紧急转移3户11人;同日,基度村监测员发现地灾点裂缝扩大,迅速转移5户19人;6月20日晚,石龙坝镇结合预报与巡查险情,连夜转移龙井村、民主村87户341人,群众撤离后不久,山洪便冲毁部分房屋……

这一系列惊险而高效的成功避险,得益于丽江市依托“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构建的“全链条防控、全过程监管、闭环式响应”工作体系的有力支撑。

入汛以来,丽江紧扣“1262”机制,提前12小时、6小时、2小时分级发布预警,以多时段、高精度的气象服务为防汛减灾决策指挥提供科学支撑。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发布重要天气预报21期、12小时精细化预报249期、6小时精细化预报135期、2小时精细化预报40期。针对山区气象监测预警存在的盲区问题,丽江正积极统筹部门资金推进站网加密建设,今年计划新增120个自动气象站,项目建成后,将显著提升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精细化预报预警水平。

在精细化预警基础上,丽江针对隐患多、转移难度大的乡镇开展提级“叫应”,进一步精准研判乡镇级机制启动指标,解决预警落地“最后一公里”难题。县区在防汛一线探索总结出“一准二叫三沉四转五巡六练”六步工作法,确保预警叫应精准触达重点区域和村组农户。

为应对汛情,丽江还建立了“雨前应急响应+雨中雨后信息报送+雨后灾情核查”的工作机制,并配套实行汛情研判专报、短时强降水动态实报、早间汛情快报、防汛会商周报的“四报”制度,实现了风险早识别、预警早发布、响应早启动、灾情早处置的闭环管理,牢牢守住防汛责任“最后一道关口”。

合力强保障 平安度汛期

8月12日傍晚,永胜县六德乡村小组长在例行巡查中发现山体出现滑动险情。乡分管领导接报后立即带队赶赴现场,经紧急会商研判,迅速启动转移预案,仅用4小时便完成26户75人的安全转移和安置,并组织开展两轮拉网式排查,最终实现险情处置全程人员“零伤亡”。

这是丽江市坚持问题导向,全方位筑牢应急保障体系的深入探索。为破解隐患排查“查不全、盯不住”的难题,丽江对全市806个山洪灾害隐患点、1489个地质灾害点实施动态监控和清单化管理,配备2356名群测群防员,构建“专兼结合、群测群防”的监测网络。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面落实“一名县乡领导负责、一名村组干部包点、一名以上群测群防员值守”的“三个一”防护机制,确保异常情况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丽江市统筹储备省、市、县三级救灾及防汛物资27万余件,指导各县(区)做好县级物资前置和管理,目前全市66个乡镇已完成前置55个,前置救灾物资67792件;并以基层应急队伍应急处突“一站救”改革为抓手,整合专业队伍、社会力量、基层救援力量共计5537人,明确指挥关系、畅通调度机制,凝聚起强大应急处突合力,为人员安全转移提供坚实的物资和力量保障。

在强化“硬实力”的同时,丽江格外注重“软实力”提升。通过线上线下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开展应急避险演练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活动,切实增强公众风险辨别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努力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防汛救灾的浓厚氛围。

立足旅游城市特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聚焦景区安全,采取河道清淤保障行洪畅通、开展117次安全巡查深入排查隐患、完成37处问题整改、组织1472人次志愿服务等针对性措施,精心织密游客与本地群众的安全防护网,成功应对了多轮强降雨考验,确保了平稳度汛。

本报记者 和茜

  • 丽江:“1262”机制织密防汛安全网

  • 报头

  • 以容错机制促敢为善为

  • 以极值思维应对极端天气的治理

  • 莫让务虚成虚名

  • “剩菜盲盒”须坚守安全底线

  • 文博讲解不能走向庸俗

  • 乡村教育如何向更高质量发展

  • 微看点

  • 培养带娃专家 回应时代之需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