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佳欣
近日,“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校长在《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文章。在这篇饱含深情与期盼的文章中,她讲述了创办华坪女高的初心和坚守,也希望人们关注:教育在发展,乡村在进步,如何从“有书读”到“读好书”,正成为乡村教育向更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考题。
从封闭课堂到广阔天地,乡村教育应接地气育人才。张桂梅提到,今天的女高正带领孩子们走出华坪,去军营去山野,让孩子们看到外面的世界。这种理念,让教育不只是停留在课本上的文字公式,更成为可感知、可触摸的成长经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已有越来越多乡村建起了可承接教育实践的优质载体,如昭通威信扎西会议旧址的研学营地、红河建水团山民居的乡土文化展馆,这些乡村振兴的成果,为因地制宜办教育提供了坚实支撑。此外,山村也并非教育资源的“洼地”,那些蕴藏在岩石山川里的地理地貌,镌刻在石碑铁桥上的历史印记,生长于原始山林中的蕨株苔藓,都是独特的自然课堂,应加以挖掘、利用。
从吸引人才到留住人才,乡村教育要深扎根长育人。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支撑下,乡村的基础设施条件获得了质的改善,从“青云电梯”解决出行难题,到教学硬件、生活配套全面升级,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奔赴山区支教。但教育是需要长期深耕的事业,教师要深入熟悉当地的课程资源、学生家庭情况,才能让教学真正贴合乡村孩子的成长需求。如今,一些地区乡村教师流动性大,不少短期支教老师刚摸清学情、建立信任,便面临轮换,影响育人效果,更影响孩子的成长。因此乡村学校还需通过待遇保障与职业发展的双重机制,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住、扎下根,成为乡村教育持续发展的“长青力量”。
从孤掌难鸣到群灯璀璨,乡村教育须举社会合力破除积弊。如今“有学上”“有书读”的目标早已在大多数乡村落地,可正如张桂梅在文中所忧,即便外部条件持续改善,家庭教育的滞后仍是制约孩子们“读好书”的因素。许多家长或因外出务工缺席孩子成长,或因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正确引导,导致学校的育人努力常在家庭环节断线。破解这种“学校热、家庭冷”的失衡,还需要基层干部发挥“点对点”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入户走访摸清每个家庭的教育困境,用“拉家常”的方式唤醒家长的教育意识;另一方面,可联动村社力量搭建“线上家校平台”,让外出务工的家长也能参与孩子成长,真正让家庭从教育的旁观者变为同行者,与学校、社会形成育人合力。
自张桂梅校长创办女高以来,已让千百名女孩走出大山,摆脱贫困。我们期待,未来在政府、社会、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下,乡村教育能跨越重重阻碍,让每一个乡村孩子都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