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西流
今年4月,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首次将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纳入教育学类,山东女子学院和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成为全国首批获批该专业的两所院校,新学期开启,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9月也迎来首批新生。
在人口结构转型、家庭教育需求升级的当下,高校以系统性、专业化的教育体系,培育能够深耕儿童友好环境的复合型人才,恰恰彰显了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前瞻性。传统育儿模式,常依赖经验传承或碎片化知识,难以满足现代家庭对儿童心理、教育、健康等多元需求。高校依托学科优势,整合教育学、心理学、公共卫生等资源,构建“带娃专家”的知识图谱:从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到游戏化课程设计,从家庭教养指导到社区空间规划,系统化的专业训练赋予从业者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从而让育儿从“经验之谈”迈向“科学之道”。
深耕儿童友好环境,需以专业力量撬动社会协同。儿童友好不应止步于增设游乐设施,而是涵盖空间安全、教育公平、社会参与等多维度的系统性工程。“带娃专家”可作为桥梁,连接家庭、学校、社区与政策制定者:在社区,他们参与设计适儿化公共空间,推动无障碍设施与活动场所落地;在学校,他们协助构建支持性教育环境,关注特殊需求儿童的发展;在家庭,他们提供个性化育儿指导,缓解父母焦虑。通过专业赋能,儿童友好理念得以传播、践行。
培养“带娃专家”,本质是为婴幼儿成长培育专业人才。要让“带娃”真正成为被认可的专业,高校培养模式需突破传统范式,构建“知识—实践—创新”的闭环。课程设置应打破学科壁垒,融合理论教学与场景实训:模拟育儿咨询、社区调研、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锤炼能力。同时,高校需与政府、社会组织合作搭建实践平台,如建立儿童发展研究基地、参与社区试点项目等,让学术成果与现实需求碰撞出创新火花。唯有如此,“带娃专家”才能成为既能扎根一线、又能引领变革的“种子力量”。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一探索还需跨越观念与机制的藩篱。社会需扭转对“带娃”工作的刻板认知,认可其专业价值;政策层面应完善职业认证体系,打通人才发展的上升通道;高校更需持续优化培养方案,确保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当这些“带娃专家”成为社会认可的专业角色,才能真正在社区、学校、家庭中发挥作用,让儿童友好环境的建设真正获得坚实的人才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