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观点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大观微议

“剩菜盲盒”须坚守安全底线

孔德淇

近来,“剩菜盲盒”在都市青年中走红。这些受追捧的“剩菜盲盒”,并非真的剩菜,而是商家将当天未售罄、临近保质期的食品打包打折出售。这一消费模式,一头连着商家控制成本、降低损耗的诉求,一头连着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追求,更藏着拒绝浪费的环保共识。

“剩菜盲盒”的火爆,得益于“环保+省钱”的双重吸引力,但其可持续性却牢牢系在食品安全这根弦上。筛选适配食品、精准标注保质期、保障储存运输条件,每个环节都不能含糊。反之,若把盲盒当“甩锅”渠道,用低价遮劣质,最终只会砸了自己的招牌,也毁了整个模式的生存之本。要让“剩菜盲盒”走得远,商家不能只盯着利润,更要担起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建立“筛选—打包—标注—配送”全流程管控机制,让“盲盒”不“盲”于安全,同时杜绝低价诱导,不搞强制捆绑、信息隐瞒,用诚信赢得长期认可。

监管需跟上创新步伐。相关部门需及时调研这一新消费模式,明确食品标注规范、商家资质要求、投诉处理机制等监管标准,既要防“一刀切”限制,也要堵“无人管”漏洞。消费者也要擦亮眼睛,不盲目追求低价,不被开盒惊喜冲昏头脑,倒逼商家提升服务质量,推动“剩菜盲盒”健康可持续发展。

食品安全与消费者的信任,始终是决定“剩菜盲盒”能否走远的关键。当商家不越过食品安全的红线,监管不缺乏规范引导的力度,消费者不失却理性选择的清醒,“剩菜盲盒”才能真正实现既减少浪费,也惠及民生。

  • 丽江:“1262”机制织密防汛安全网

  • 报头

  • 以容错机制促敢为善为

  • 以极值思维应对极端天气的治理

  • 莫让务虚成虚名

  • “剩菜盲盒”须坚守安全底线

  • 文博讲解不能走向庸俗

  • 乡村教育如何向更高质量发展

  • 微看点

  • 培养带娃专家 回应时代之需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