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茜
丽江在多轮强降雨过程中成功紧急转移2474人,未发生一起因灾伤亡事件,交出了一份“人民至上”的优异答卷。这份成绩绝非偶然,其背后折射出的是防灾减灾理念的深刻转变和应急体系系统化建设的显著成效。
丽江用实践证明,极端天气必须用极值思维来应对。面对日益复杂的气候形势和灾害链风险,必须主动构筑起贯穿“预警—响应—转移—安置”全流程的闭环治理体系。丽江依托“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将其深度融入地方实际,通过“提级叫应”“六步工作法”等手段打通预警落地“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了从风险预报到人员转移的无缝衔接。
防汛减灾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需要全域动员、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丽江通过建立“五级书记抓防汛”和县乡村组“包保责任制”,将责任明确到单位、到岗位、到个人,甚至实现“党员干部包户”,真正做到了责任不断链、指挥不断线。这种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网络,确保了在灾情发生时,每一个环节都有人负责、每一处风险都有人处置。
其次,防汛减灾还应加强“软硬结合”的防灾能力建设。丽江不仅配备监测员2356名、储备物资27万件、整合救援力量5537人,还大力开展公众防灾知识宣传和应急演练,提升群众自救互救能力。这种既强化物资、队伍和设备等“硬实力”,又注重意识、机制和文化等“软实力”的做法,能有效构筑起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灾减灾共同体。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丽江针对旅游城市的特殊性,对古城、景区等重点区域开展精准布防和隐患整改,体现出在安全治理中的差异化策略和精细化管理思维,为其他旅游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