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观点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滇西抗战中的爱国主义青年传承

董精同 李佳璠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云南在抗日战争中既是西南大后方的战略枢纽,也是滇西抗战的主战场。抗战时期,无数青年以血肉之躯筑起敌后防线,成为滇西抗战中收复国土的中坚力量。回望近代历程,从五四运动的呐喊、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到一二・九运动的奋起,青年始终“站在革命队伍的最前头”,是革命队伍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一部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正面战场:滇军青年猛冲猛打有锐气

革命年代,青年作为“先锋队”投身民族解放运动。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滇军名将卢汉率领的60军4万余名云南青年毅然奔赴抗日前线,士兵多为20岁左右的青年。其中,60军的连长黄人钦,新婚仅6天便奔赴抗日前线,在台儿庄战役中与敌肉搏、血战终日,激战中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29岁,用生命践行了“不灭倭奴誓不还”的誓言。1940年,日军侵占越南海防、河内等地,直指抗战大后方昆明。为阻止日军北犯,在装备和武器落后的情况下,滇军60军以“猛冲猛打”的战术击溃日军精锐,粉碎了日军从越南侵略中国的图谋,展现了青年在抗战中的忠勇奋发!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考察时,亲切叮嘱当地干部群众,幸福来之不易,要“让幸福的地方更加幸福”。地处滇西边陲与缅甸接壤的腾冲是滇西抗战的重要战场,并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滇缅公路的重要节点。在滇西抗战的硝烟中,滇缅公路如血脉般蜿蜒向前,惠通桥断裂的钢梁至今仍刻着弹痕,而那些瘦小身影背着长枪走过焦土的娃娃兵故事,早已化作民族记忆里最悲壮的注脚。在腾冲国殇墓园名录墙镌刻的10万余名将士姓名中,30岁以下青年占比超60%。其中既有正规军士兵,也有“助战民兵”“运输队员”等非正规武装人员,他们的名字共同构成了滇西抗战的青年群像!

滇缅战场:知识青年弃笔从戎有志气

毛泽东指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在反动势力压制之下没有自由,只有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相结合,实现笔杆子和枪杆子相结合,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七七事变后,由昆明学生组成4000多人的“云南学生抗敌后援会”队伍向五华山前进,请求奔赴抗战前线的决心让人振奋。由3200余名南洋华侨青年组成“南洋华侨机工队”,驾驶卡车在滇缅公路险段运输物资,1000余人因车祸、轰炸牺牲。西南联大师生在茅屋校舍中坚持开课,青年教师闻一多、朱自清等以《楚辞校补》《经典常谈》等著作在战火中保存了珍贵的文化火种;学生们在防空洞里撰写的论文,成为了战后重建的重要学术基石,文人墨客用行动践行了“文化抗战”的救国使命。这份精神,正于当代云岭赓续绵延。如今,云南正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积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在这片开放热土,云岭青年再度成为冲锋在前的主力军,将为云南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敌后抗战:青年群众冲锋陷阵显勇气

毛泽东1939年在《青年运动的方向》 中号召“把全国的青年团结起来,把全国的人民组织起来,一定要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倒,一定要把旧中国改造为新中国”。1942年滇西沦陷后,云南各族青年怀着舍身报国的热情踊跃参军,在松山、腾冲、龙陵战役中与远征军并肩作战,开展修筑滇缅公路、滇缅铁路、西祥公路、军用机场等后勤物资支援工作。年仅16岁的杨善洲追随父老乡亲加入了滇西抗战的队伍,他们冒雨翻越高黎贡山、穿越怒江峡谷,肩挑背驮给前线送粮弹、扛担架。抬伤员时,为了让少年杨善洲走得更加稳当,老乡用绳索系在担架上,把重的一头留给自己、轻的一头让给少年杨善洲,这一经历奠定了杨善洲一辈子“不忘初心,奉献一生”的公仆本色。而今,云南青年传承红色基因,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以智慧活力在边疆发展、生态保护、开放前沿中担当作为,让抗战精神在云岭大地上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抗战精神作为伟大的民族精神,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传统和爱国精神,是云南人民于战火中奋勇抗争的底气。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认为,“要用发展的眼光将青年置于连续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审视其地位与价值”,首先认为青年代表着未来和希望,同时肯定青年在党和国家的奋斗历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立足当下将青年视为党和国家事业需要依靠的现实力量。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抗战历史应永远铭记,滇西抗战取得全面胜利是无数云南青年浴血奋战的结果。广大青年为国家、民族发展不懈奋斗,是我们的光荣传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更是助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青春脊梁。进入新发展阶段,青年人更应全力以赴,接下新时代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接力棒,立足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基层岗位上发光发热,让爱国主义精神在新征程上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作者单位:云南杨善洲干部学院)

  • “开门杀”,谁之过

  • 报脚

  • 报头

  • 滇西抗战中的爱国主义青年传承

  • 将潜绩考准考实

  • 牢记自己也是百姓

  • 小公交里见温度

  • 备餐透明更安心

  • 让文化创新植根传统映照现实

  • 微看点

  • 影视旅游怎样向“一直红”升级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