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辉
一部《生万物》带火沂南红嫂家乡,《去有风的地方》让大理凤阳邑村游客暴涨……近年来,影视与旅游的融合越发紧密,成为拉动地方文旅消费的新引擎。从东海之滨到西北戈壁,多地深入挖掘影视IP潜力,通过打造主题线路、沉浸式场景和互动体验,让游客从简单的“追剧打卡”升级为“入戏体验”,为文旅产业注入新活力。
与此同时,不少影视旅游目的地却陷入剧播则火、剧冷则凉的怪圈,游客打卡拍照后便匆匆离去,IP热度退潮后人流量断崖式下滑。影视旅游如何实现从一时红到一直红的“逆周期”发展,值得深入思考。
让游客“入戏”,首先要打破场景复刻的浅层开发,构建“叙事+互动”的沉浸场景。早期影视旅游多停留在复制剧中建筑、设置打卡标识的初级阶段,游客只能远观拍照,难以产生情感联结。如今,一些影视景区通过场景有故事、互动有体验的设计,让游客不再是被动的观光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记忆点与归属感更强。如横店打造“戏精片场”,游客可与NPC(非玩家角色)共同演绎仙侠剧情,在任务闯关中融入影视叙事;镇北堡西部影城推出古装集市,游客换上“紫霞装”逛市集、参与民俗活动,仿佛穿越进《大话西游》的世界。
让热度“长红”,更要推动IP引流向产业共生转型,实现“体验+消费”的生态闭环。影视旅游的长久生命力,在于将IP价值转化为可持续的产业资产。如大理凤阳邑村借《去有风的地方》热度,开发扎染体验、白族美食等业态,让游客从打卡小院延伸到体验在地生活,停留时间自然延长。更关键的是,这些目的地通过“影视IP+地方文化”的绑定,让IP热度沉淀为地方文化符号,即便影视热度消退,独特的文化体验仍能持续吸引游客。
此外,科技赋能与精准服务,是提升入戏感、延长“红周期”的重要助力。如桐庐《太平年》VR项目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实融合场景,让游客“穿越”到历史剧情中;厦门打造影视服务“一站式”平台,推出60多条金鸡影视主题线路,为游客提供从追剧到游景的无缝衔接。这些举措既是对游客需求的精准回应,也是对文化资源的深度活化,推动着文旅消费升级为沉浸式体验的新模式。
总而言之,影视旅游要实现从“一时热”到“一直红”的升级,本质是文化体验的深化与产业生态的完善。当游客不再只为同款照片而来,而是为与众不同的沉浸体验、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停留,影视旅游才能真正摆脱对单一IP的依赖,成为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