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观点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云岭论坛

让文化创新植根传统映照现实

王思薇

当《空城计》的城头响起现代生活的谐谑曲,当《三顾茅庐》的草庐升起智能家居的感应灯……在近日热播的一档网络综艺节目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经典文本的娱乐化演绎,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传统正以轻盈的姿态落进当代生活的土壤,在笑声中悄然生长出新的枝芽。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其拥有被不断重述的生命力。从《韩熙载夜宴图》到舞台上的《夜宴》,从史书里的“三顾茅庐”到充满生活哲思的温情演绎,这些作品成功的关键,在于创作者找到了传统与当下的精神连接点。它们不是对经典的简单复制,而是在理解其精神内核后的创造性转化——当顾闳中一句“没有字幕”打破第四堵墙,当诸葛亮成为“全职子女”引发共鸣,经典便从历史的尘埃中苏醒,获得了与这个时代同呼吸的频率。每一次成功的改编,都是文化血脉的现代延续,更是今人与古人的一次击掌相庆。

优秀的故事新编从不满足于浅薄的戏说,它需要在经典与当代之间架设理解的桥梁。《夜宴》的厚重与幽默并存,《三顾茅庐》的诙谐与温情相融,证明了解构并非改编的唯一路径。真正的创新,是让传统在当代语境中自然舒展——当诸葛亮不再羽扇纶巾,而是陷入家庭情感的羁绊;当历史人物褪去神话光环,显露出普通人的悲喜,这种祛魅恰恰实现了对经典最深刻的“复魅”。它让观众发现,千百年前的情感与困境,依然在当下回响。

但值得警惕的是,当“内部梗”频繁复现,当反转成为标配,创作的惰性便开始侵蚀创新的根基。过度依赖经典IP,恰如始终在巨人影子下乘凉——安全,却永远无法沐浴真正的阳光。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战玉冰的警示犹在耳畔:创作者不能因为无力把握当下现实,就蜷缩在传统的庇护中。真正的创作勇气,是既能与古人对话,又能与今人交流;既能从传统中汲取养分,又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捕捉灵感。

当代文化创作正站在十字路口:一边是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宝库,一边是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最理想的创作状态,是在二者之间建立动态平衡——让传统照亮现实,让现实激活传统。《一颗螺丝钉》的质朴真诚与《伯牙绝弦》的古典新韵同样动人,它们共同证明:无论是钩沉历史还是直面当下,真诚的创作永远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传统不是压在肩上的重担,而是托举我们眺望的巨人肩膀;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对传统最崇高的致敬。让经典在笑声中重返青春,让创作在传统与现代的激荡中保持活力——这或许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文化创新最美的样子:既不忘本来的血脉,又拥抱未来的可能,让古老的故事在每一个时代都找到新的回声。

  • “开门杀”,谁之过

  • 报脚

  • 报头

  • 滇西抗战中的爱国主义青年传承

  • 将潜绩考准考实

  • 牢记自己也是百姓

  • 小公交里见温度

  • 备餐透明更安心

  • 让文化创新植根传统映照现实

  • 微看点

  • 影视旅游怎样向“一直红”升级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