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跃
近来,24小时自助图书馆及各类公共阅览室“一座难求”,逐渐成为不少城市的常态。这种现象不仅反映出市民高涨的学习热情,更暴露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当前,许多城市的公共学习资源仍明显不足且分布不均。优质空间大多集中于中心城区,而郊区人口聚集的区域配套设施稀缺。另一方面,既有的学习场所功能单一、设施陈旧、开放时间僵化,难以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传统的运营管理模式也未能与时俱进,缺乏智慧化、人性化的服务手段。
要真正破解“一座难求”的困局,城市管理须转变观念,推动公共学习空间实现从量到质的全面提升。首先,推动资源下沉与网络化覆盖。通过建设社区书屋、街区自习室、共享阅读角等“小微学习点”,打造“15分钟学习圈”。其次,拓展空间功能与服务内容。未来的公共学习空间不应只是安静的阅览室,更应成为融合学习、交流、创意、休闲等多功能的文化综合体,并适当延长开放时间,满足市民使用需求。此外,要以技术赋能提升管理效能。通过引入智能预约系统、动态人流监测、无人值守管理等智慧化手段,实现有限资源的高效周转。
一座安静有序、友善共融的学习空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涵养市民的文明素养,提升整座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只有不断创新服务机制,构建更加开放、包容、便捷的公共学习服务体系,才能让学习真正成为城市的一道美丽风景,为城市文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