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高
陕西西安造梦工厂影视基地里,150个风格各异的拍摄场景正24小时运转,每天最多11个剧组同时开机;洛杉矶的年轻演员感慨,洛杉矶和中国的短剧拍摄数量比例大概是1∶10,“这里确实有更多的机会”——两组镜头交织,勾勒出中国短剧“出海”的蓬勃图景: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规模剑指百亿美元。
短剧之“短”,恰是其破局全球市场的密钥。当传统影视还在为长叙事绞尽脑汁时,1—15分钟的短剧用“快节奏、强冲突、高情绪”精准击中了当代人的碎片时间。这种“微叙事”打破了文化传播的“门槛壁垒”,用最朴素的人性共鸣,敲开了全球观众的心门。不需要复杂的历史背景,不受文化折扣影响,一个“霸道总裁爱上我”的通俗设定,一段“农村宝妈创业”的真实片段,都能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找到生活共鸣。
但短剧的“出海”绝非简单的复制粘贴。两组数据耐人寻味:2024年西安某公司仅拍摄海外剧四五部,2025年已近20部。这背后,是“中国速度”与“全球需求”的同频共振——西安1000万元投资的影视基地能支撑450部作品,从场景搭建到服化道配套的“一站式服务”,让剧组“拎包开工”的效率,恰恰满足了海外市场对高频更新的迫切需求;而当海外演员渴望“拍很酷的作品”时,中国短剧产业链的成熟度为这种渴望提供了实现的土壤。中国用成熟的影视工业体系,回应了全球观众对“即时满足”的情感消费需求,也让“中国故事”有了更灵活的输出切口。
当然,短剧的百亿美元量级绝非终点,要走得更远,还需跨越“文化深水区”。当“翻译即出海”的初级模式逐渐触达天花板,如何让“中国表达”真正融入全球语境?与其让“霸总”套上西装、“宝妈”改说英语,不如挖掘人类共通的情感话题——亲情、爱情、奋斗、成长,这些或许才是短剧全球流行起来的基础素材。同时,也要培养既懂中国叙事又通国际规则的创作人才,建立“中国剧本+本地演员+属地宣发”的合作机制,让短剧从“出海”迈向“扎根”。推动文化传播从单向输出转变为双向对话。
从“西安造梦”到“全球追梦”,当1分钟的剧情能承载100年的情感,当小屏幕能映照大时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产业的崛起,更是一种文化生命力的觉醒——它用最轻盈的姿态,完成了最丰富的表达;以最本土的故事,触达了最广阔的世界。这或许就是短剧出海给我们的启示: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宏大叙事的堆砌,而在微小处的人性共鸣;不在刻意的“文化输出”,而在自然的“情感共振”。当全球观众为同一个“反转结局”欢呼时,那些跨越山海的故事,早已在彼此心中种下了理解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