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权
近年来,从“逛博物馆顺便看看文创”,到“逛完博物馆记得买点文创”,逛文创商店已成为年轻人心中博物馆之旅的线路之一。当厚重的历史变得轻盈,当小众爱好逐渐成为大众潮流,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追寻和热爱,也让一个新职业应运而生——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
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要具备“文化转译”的能力,把博物馆橱窗里的文物从“高冷展品”变成“日常陪伴”。这份工作远非“找设计师画图”那么简单:既要做文化挖掘者,从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里提炼出有传播力的核心元素;还要做用户洞察者,分析不同群体的需求;更要做场景匹配者,思考产品在什么场景下被使用。就像某博物馆的文创策划团队,从唐代陶俑的“乐舞”造型中提取动态线条,设计出可旋转的音乐盒,既保留了文物的艺术感,又满足了用户解压、装饰的双重需求,最终成为年销百万的爆款。这种“挖得深、译得准、配得巧”的能力,正是文创“出圈”的核心密码。
透过这个职业的工作日常,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文创要“对味儿”,靠的不是元素的简单堆砌;消费要“带劲儿”,凭的也不是流量的短暂加持,而是“懂文化、懂用户、懂转化”的专业能力。
可以看到,这个职业的出现,能精准破解此前文创产业同质化严重、生命周期短的痛点。过去,不少地方的文创陷入“千馆一面”的困境:无非是把文物印在T恤、杯子、冰箱贴上,缺乏独特性和记忆点,消费者买过一次就失去兴趣。而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不满足于表面的符号搬运,而是深入挖掘文化背后的故事、情感与精神内核,再用现代设计语言重构。这种“以文化精神为魂,以用户需求为骨”的开发逻辑,让文创产品形成“买产品—懂文化—再复购”的良性循环,也让消费有了可持续的动力。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还扮演着“文化摆渡人”的角色,让传统文化实现了从“保存”到“活用”的跨越。过去,传统文化的传播多依赖博物馆讲解、历史书籍等单向输出方式,受众有限且门槛较高,而文创产品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传播载体。当年轻人用着印有汉画图案的笔记本写方案,当孩子摆弄着汉俑造型的拼图,文化就在这些日常场景中被感知、被接纳。
不少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还努力推动互动式文化体验,比如设计“文物修复”DIY套装,让用户在体验中了解文物修复的不易;或是开发“汉服穿搭”小程序,结合文创产品推荐对应的历史背景,让用户从买产品升级为文化参与。这种参与感,让传统文化融入可触可感的现实生活,进一步激发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
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的出现,折射出文创产业正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当越来越多专业人才投身这个领域,用专业能力架起历史与当下的桥梁,传统文化就会以更鲜活、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走进大众,文创产业也会在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平衡中,成为拉动消费、传承文化的重要力量。